环球速讯:在传承中创新 齐聚最时髦元素 与年轻人同频 用艺术彰显青春态度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发布:2022-12-11 12:04:17

□本报记者 胡晓诗

山水有约,桂林有戏。12月11日,桂林艺术节的大幕正式开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一场艺术的盛会,也是一次青春的狂欢。在七星公园华夏之光广场,艺术家扎起了露营帐篷表演;在东西巷的闹市区,木偶互动巡游等着一次邂逅;在桂海晴岚的水上舞台上,音乐正在释放个性能量……

传统与创新交融,山水与艺术相遇,年轻人透过桂林艺术节,看到了青春的精彩。

体验感丰富,齐聚当下最时髦元素

在街头巷尾,在群山之间,在城市边缘,真正的艺术,也许并没有“天花板”。

扎一顶帐篷,三五好友围坐篝火畅谈,露营正以肉眼可见的迅猛速度在年轻群体中走红。12月10—11日,在七星公园的华夏之光广场,艺术家选择了帐篷这一当下旅行的流行元素,作为微剧场《城市的颜色-桂林:一起去桂林》的演出场域。参与者张笑晨、米立、白尚武、何啟杰、杨小乱将如流浪艺术家般前往桂林,与市民游客以及艺术节嘉宾碰面。

在桂林艺术节,年轻人喜爱的元素,一个都不少。

与露营一样,音乐节俨然成为当下都市人假日休闲的新标配。12月10日,在桂海晴岚·水上舞台上演的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用音符包装再熟悉不过的桂林山水,为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年轻人搭建挥洒激情、表达自我的平台。

多元、青春、热情,是音乐节的代名词。本次桂海晴岚音乐派对邀请到了最年轻、最活跃的乐队和新锐的音乐人作为嘉宾,通过现场演出的形式,呈现都市民谣、艺术摇滚、艺术流行、融合电子、另类摇滚等时下最炫酷的潮流音乐,在90分钟里带领所有人在桂海晴岚的落日下,一起进入狂欢之夜。

其实,在桂林艺术节上,欣赏重磅演出只是“基本盘”,浓浓烟火气才是最动人的地方——漓江边、榕湖畔,彩调、渔鼓等传统戏剧轮番上演;漫步东西巷,来一次与街偶巡游、木偶互动巡游、杂技魔术秀等演出的偶然相逢;或是在古城墙脚下的科第巷,逛逛非遗文创市集,淘得一份钟意的小物件……

不难看出,桂林艺术节力求为年轻人创造不同的体验,通过在公众场所的表演,使民众有更多的方式接触艺术,进一步了解艺术。

在传承中创新,与年轻人同频

它是大学剧社最喜欢排演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六十多个院校排演了此剧——这就是将于12月12日在广西省立艺术馆上演的《寻找春柳社》。

《寻找春柳社》的故事发生在当下。北京一个学生剧社要恢复春柳社当年排练话剧《黑奴吁天录》时的情景,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将话剧的精神体现在舞台上。他们请来三位导演,其中有坚持传统的老导演,认为话剧的灵魂是“真实”;主张“玩话剧”的年轻导演,认为话剧的灵魂是“情趣”;也有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认为话剧的灵魂是“品味”。三位导演各执己见,学生们在他们的言论中寻找出路,虽然最终没能明白“话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但却凭着自己的热情去继续走着话剧之路……

《寻找春柳社》采用戏中戏结构,人物在三重身份间不断转换——当代大学生演当年春柳社的留学生,而留学生在演《黑奴吁天录》。不断出现的“戏中戏”,让这台戏更加趣味横生。

“春柳社”是公认的中国话剧源头,1907年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东京,创始人李叔同、曾孝谷,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黄喃喃、李涛痕等名人名士,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广西省立艺术馆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座伟大建筑”,1943年由欧阳予倩主持筹建。穿越百年,“春柳社”在中国第一座话剧专业剧场登场,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百多年前,中国留学生们到底怎么排一场文明戏?他们选择排什么,为什么排,怎么排……这些对话剧最初的思考和困顿,一直延续到当下,还会延续至未来,存在每一场话剧的舞台上。”网友对该剧这样评价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寻找春柳社》代表着一种对精神、追求和艺术的传承。这样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年轻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像《寻找春柳社》一样有着年轻基因的剧目在桂林艺术节上出现,它们没有套路、与现实更贴合,也更符合年轻人胃口。

而当你问起当代的年轻人什么是喜剧时,他可能首先提到的不是相声、小品,而是会说起《脱口秀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火爆一时的喜剧综艺节目,甚至可能带你走进酒吧、咖啡馆,看看开放麦。近年来,看新喜剧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12月13-14日的桂林大剧院,单立人牙花子所代表的新喜剧形象,将会在《新喜剧现场秀》中给大家带来Sketch、漫才、即兴喜刷、默剧等多元化的新喜剧风格和形式。

为孩子打造天马行空的梦想世界

当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在光怪陆离的七星岩洞上演,会演绎出什么样的剧情?12月17日的儿童戏剧《山海经》或许能给出答案。

“一个男孩在课堂上分享父亲告诉他的‘山海经’故事,故事的细节和同学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版本不一样,男孩为此被奚落、被孤立,陷入自我怀疑的他在梦中见到《山海经》这本书变成精怪,书精带他进入传说的世界,他们共同经历了一则传说在时光中经历的变化,书精借此提示男孩,这世上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讲述,想象与叙事的实践比它的结果更重要。”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涉及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等多个学科领域,虚构的故事和荒诞的神话形象更是拓展了读者的想象力。其中,“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流传较广的神话故事,成为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儿童读物。

不过,该剧没有局限于原著的故事以及原型人物,而是以其为灵感融合了编剧王楠童年时的真实经历,抛弃常规儿童剧的打怪模式,将个人感受放大,以孩子的现实生活经历展开。“孩子们的创作里,充满了他们对生活的不解,但同时也充满了人类天生的爱。”王楠谈道。

本剧的表演单位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是一个以戏剧教育为载体,致力于与孩子一起在剧场思考、创作作品的专业戏剧团体。创团以来,剧团孵化的中国原创剧目系列将中国表达作为第一原则,以当代视角重写中国古典文学故事,映照与反思现今孩子们的生活。

和《山海经》一样,同一天在桂林大剧院上演的儿童多媒体剧《那个小孩》也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

《那个小孩》是根据80后华人艺术家郭婧的获奖绘本《独生小孩》(The Only Child)改编而成的多媒体创意剧,讲述了独自在家玩耍的小孩走出家门,意外开启了一段奇幻、冒险之旅的故事。该剧由中间剧场和西班牙国际艺术团队精心打磨完成,作品采用真人与虚拟动画交互表演的方式,舞台上完整使用裸眼3D技术,将偶型操作、面具表演与动画影像完美结合,保留原著绘本无字无言的叙事力量。

如果说《山海经》与《那个小孩》展现的是奇幻的世界,那么紧张刺激的悬疑儿童剧《神秘的牛奶瓶》就给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艺术体验。

《神秘的牛奶瓶》呈现了小女孩伊娃在调查谁偷走了牛奶的过程中的诸多发现及温情、暖心的场面。调查中,伊娃发现爱欺负同学的邻居小男孩尼诺、爱贪小便宜的快餐店女服务员、满脸横肉的怪叔叔原来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真相渐渐抽丝剥茧,初露端倪,伊娃也开始打开了心扉,初窥到世界的温暖与美好……

通过该剧,让小观众与爸爸妈妈一起跟随剧情互动思考。惊险悬疑的推理桥段中不泛温情与暖心,从小女孩的第一视角出发,加重了她的内心成长,使整部剧更具有可看性,带动感十足。

当传统与潮流碰撞,常规与新鲜摩擦,还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在桂林艺术节为期9天的艺术狂欢里,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