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水月”中诗意“人鬼情”——《水生》剧评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发布:2022-12-15 11:19:56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秦丽云

清风四起,灯影朦胧;漓江畔,象鼻山下,夜色正浓。烟雾起,水波荡,一人一鬼,以酒相会,幽怨又动人。12月13日晚,象山景区内以象山水月为背景的舞台上,形体及面具戏《水生》把一个独特又触人心弦的“人鬼情”故事徐徐铺展。

水中的鬼魅世界映射着真实的人类社会,有喜、有悲、有情、有义,也有善良与邪恶。形体及面具戏《水生》演绎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主题。该剧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王六郎》,讲述了一个老渔翁和一个水鬼六郎的故事。水鬼六郎为了能离开冰冷的河水去投胎转世,想尽办法找一个活人做替身。有一天,六郎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渔翁,一人一鬼以酒相会,便成了忘年之交,一人一鬼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这部时长一个多小时,却没有任何台词的戏剧,是形体剧。什么是形体剧?形体剧其实是一个通用术语,用于描述所有那些通过基本的形体手段来叙事的表演形式。形体戏剧可利用原已存在的文本,但真正的重点还在于演员的形体表演,他们需要用身体来表达。形体戏剧里的行动、动作可能具有心理基础,或产生象征性的“共振”,或指向某个情感中心,或具有清晰的故事情节线,又或是以上这些可能性的组合。然而,不论是什么表现手段,它首先是形体表达,而不是文字表达。

当晚演出现场,演员披着面纱,低垂着头顶着面具,除了偶尔发出感叹或呜咽等声音,他们全部用身体动作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目的。老渔翁和水鬼六郎或一起猜拳饮酒,或一起黯然神伤;百姓或哀伤祭奠,或深情送别等,都通过肢体语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此外,舞台上的角色手舞足蹈就是高兴,捶胸顿足就是难过,猜拳喝酒就是挚友相交,肢体的语言把情绪简单化、形象化。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专题评论《马赛报》的La Marseillaise对形体剧《水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年轻演员们用令人称赞的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神秘中国故事,一出不容错过的精彩作品。如此褒奖,实至名归。

那么,什么又是面具戏?顾名思义,面具戏就是演员戴面具表演的戏剧。如古希腊悲剧、古罗马闹剧、中国的傩戏、意大利的即兴喜剧乐等。《水生》的舞台呈现,就把中国历史悠久的傩戏融入其中。6个角色均戴着面具,不同颜色的面具则代表了不同的人物:白色的面具是水鬼,蓝色的面具是厉鬼,而一众百姓戴的则是树木本身的青黄色,可谓人鬼分明,鬼亦有别。

这个剧想带给观众们什么?有不少观剧前没有做功课的观众说,他们没有看懂;不少观剧前做了功课的观众也觉得,他们似乎也没有看懂。我想,不管有没有看懂这部剧,有些观剧的体验是一致的:阴森的配乐、催命的鼓点、凄厉的惨叫,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些哀伤的故事;而那些依靠肢体动作展示的人鬼共饮一壶酒相交相知、亲人深情祭奠等场景,则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充满情与义的故事。正如该剧的编剧、导演赵淼所说,很多东西不是非要去“看懂”的,能够被打动已经很美好了。

演出过程中,夜风轻拂,灯影朦胧。微波荡漾的漓江之上,静静的象鼻山衬托着舞台上的那轮“圆月”。诗意的山水,诗意的夜。舞台上,一人一鬼猜拳喝酒,让人羡慕把酒言欢的惬意;而当亲人前来水边祭奠,纸钱随风旋转、飘落,又让人忍不住悲从中来。观剧的过程中,我数次产生恍惚之感,仿佛这“人鬼情”的故事就在身边。那些哀伤幽远的伴奏不时响起,是人在观剧,还是人已在剧中,早已不再分明。而《水生》触动人心弦的魅力由此彰显,亦由此入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