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看点丨我国鱿鱼年产量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今天首次发布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

来源:文汇网 发布:2023-07-06 15:19:03

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已跃居全球前列,鱿鱼年产量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鱿鱼行业在规范管理、国际履约、科技支撑、市场拓展、产业链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今天(7月6日),《2022中国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在浙江舟山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发布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

据悉,《报告》主编单位为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和上海海洋大学,全文13000余字,历时5个多月,由7家参编单位共同编写。该报告共包括产业规模、远洋鱿钓(秋刀鱼)捕捞、远洋鱿鱼加工、鱿鱼市场贸易、产业推广、国际渔业治理与履约、远洋鱿钓管理体系与行业自律、展望等八个部分,对2022年我国远洋鱿鱼、秋刀鱼舷提网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当日,舟山市人民政府还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了《关于远洋渔业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资料图)

海大教授几代接力,将鱿鱼从海外带上国人餐桌

鱿鱼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但在以前,要吃鱿鱼,就得去南半球的秘鲁、阿根廷外海的捕捞点,用独特的“鱿钓”技术,把捕捞的鱿鱼运回来。美味的鱿鱼很难端上普通人的餐桌。

1989年,在上海海洋大学王尧耕等一批远洋鱿钓先驱带领下,我国首次派遣“浦苓号”在日本海开展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探索和光诱鱿钓技术试验并取得成功,实现了中国远洋鱿钓业“零”的突破。王尧耕也被誉为“中国鱿钓之父”。

“浦苓”号实习船

1989年,在王尧耕等先驱带领下,“蒲苓”号赴日本海成功完成试捕任务

经过上海海洋大学几代教授的努力,站在前人肩膀上,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团队再接再厉,开发了大洋性鱿鱼新渔场发现与资源认知新技术,在全球发现了4个鱿鱼新渔场。

为了向鱿钓船及时到达、精准捕捞提供信息支撑,陈新军团队还完成全球9个海域30年鱿鱼资源调查分布图,创建了鱿鱼栖息地模型和鱿鱼资源分布预测图。他们自主开发的鱿鱼渔情近实时预报系统准确率普遍超过80%。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已从当初日本海单一渔场扩展到西北太平洋、中东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和西北印度洋等海域,产业规模跃居全球前列,鱿鱼年产量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

“鱿鱼科技小院”,培养现代化远洋鱿钓人才

多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为我国鱿鱼行业在规范管理、国际履约、科技支撑、市场拓展、产业链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撑。我国从2020年起,在中东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部分公海海域实施自主休渔措施,2022年新增西北印度洋公海海域,认真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公海鱿鱼资源。今天,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与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剑共同为“浙江舟山鱿鱼科技小院”揭牌。

2022年8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发布“支持建设科技小院名单”。上海海洋大学位于浙江舟山的鱿鱼科技小院,成为中国远洋渔业中唯一一个入选的科技小院。在前期基础上,鱿鱼科技小院已培养了10名本科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2人在舟山就业,对当地企业进行捕捞技术指导、履约问题指导企业管理指导30余次。

据介绍,科技小院将基于学校和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在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合作基础,进一步巩固、深化政、产、学、研一体的远洋渔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与远洋鱿钓生产实践相结合、与远洋鱿钓渔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相结合、与远洋鱿钓渔业产业提质增效相结合,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现代化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