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故障1:系统不识别硬盘。
2、系统无法从硬盘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控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多出现在连接线或IDE端口上,硬盘本身不太可能出现故障。
(资料图片)
3、更换测试可以通过重新连接硬盘线或者更换IDE口和线缆来进行,故障会很快被发现。
4、如果新连接的硬盘不被接受,一个常见的原因是硬盘上的主从跳线。如果两个硬盘设备连接到一个IDE硬盘线上,就要区分主从关系。
5、通病二:硬盘无法读写,无法识别。
6、这种故障一般是CMOS设置故障引起的。CMOS中硬盘的类型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硬盘的正常使用。现在所有机器都支持“IDEAutoDetect”功能,可以自动检测硬盘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
7、系统有时候根本启动不了,有时候可以启动,但是会出现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硬盘容量,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会丢失单个分区。
8、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目前的IDE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以是“普通、LBA、大”等。如果在通用模式下安装数据,但在CMOS中更改为其他模式,硬盘将被错误读写。
9、因为其影射关系发生了变化,将无法读取原来正确的硬盘位置。
10、常见故障三:系统无法启动。
11、这种故障通常由以下四个原因引起:
12、主引导程序损坏。
13、分区表损坏。
14、分区有效位错误
15、DOS启动文件已损坏。
16、其中,DOS引导文件的损坏是最简单的。用启动盘引导后,向系统传输一个引导文件就足够了。主引导程序损坏和分区有效位损坏也可以通过FDISK/MBR强制覆盖解决。损坏分区表更麻烦,因为分区无法识别。
17、系统会把硬盘当成未分区的裸盘,所以有些软件就不能用了。
18、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分区表损坏,这里称为“分区影射”。具体表现就是一个分区和活动分区一样。同样包括文件结构、内容和分区容量。如果分区的内容在任何一个区域发生变化,都会在另一个地方反映出来。
19、就像一个影射的影子。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6.4G的硬盘变成了8.4G(映射到2G的C区)。
20、这种问题特别尴尬。这个问题不影响使用。不修就好了。但是到了修复的时候,诺顿的DISKDOCTOR和PQMAGIC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分区总容量和硬盘实际大小不一致视而不见,敷衍你没问题。
21、处理这个问题,只有GHOST可以用诺顿的救援盘覆盖恢复分区表。
22、常见故障4:硬盘上的坏磁道
23、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和恐惧的词。最近IBM的口碑也下滑了。用系统Windows系统自带的磁盘扫描程序SCANDISK扫描硬盘时,系统提示硬盘可能有坏道,然后闪一个恐怖的蓝色。
24、黄色的小方块慢慢展开,然后,一个方块被标上了“B”。
25、其实这些烂路大部分都是有逻辑的,可以修的,没必要送去修。那么,当这样的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26、一旦用“SCANDISK”扫描硬盘,如果程序提示有坏道,首先你要重新使用各品牌硬盘的自检程序进行全面扫描。注意,不要选择快扫,因为它只能查出90%左右的问题。为了让自己安心,
27、在这多花些时间是值得的。
28、如果检查的结果是“成功修复”,那可以确定是逻辑坏道;假如不是,那就没有什么修复的可能了,如果硬盘还在保质期,那赶快那去更换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