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周评 | 人身险“信披”要更透明:专业壁垒不是保险的护城河!

来源:A智慧保微信号 发布:2022-02-14 07:52:02


过去一年,对人身险的监管,无微不至。

虎年伊始,银保监会就向人身险公司下发了《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长期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征求意见稿)》,涉及人身保险产品的条款、费率、产品说明、红利实现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全覆盖。

就在春节前,银保监会曾通报了人身险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品设计、产品条款表述、产品费率厘定等,基本上跟半年前的通报差不多。这也预示了,对人身险的监管是一场持久战,没法靠运动式的整顿一蹴而就,而要依靠监管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久久为功。

去复杂化

保险本身就是复杂的金融产品,而人身险又是保险产品里较为复杂的一个,囿于专业壁垒,犹如“天书”。此次银保监会要求保险机构披露更多产品信息给消费者,提升产品透明度,使得消费者能够尽可能看得懂,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信披”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费率问题倒是其次,吐槽最多的还是产品条款表述,不能说完全不懂,只能说一点不会。

以重疾险为例,其堪称是医疗专业知识和保险专业知识的集大成者,相应的条款文字冗长晦涩,重点与铺垫边界模糊,佶屈聱牙,比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还难理解。很多条款,不碰到具体的场景,根本不知道关窍在哪里。这种情况下,别说消费者看不懂,即使是销售者也一知半解,销售误导在所难免。

此次两个征求意见稿,还对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的利益演示进行了规定,前两者只进行两档利益演示,而后者则要有负收益演示。

重疾险和百万医疗险撑起了过去几年健康险的“繁荣”,特别是前者这样的大单品,贡献了更高含金量的新单价值。但基于保险卖不动了的短期业内判断,带储蓄型特点的、偏重投资理财的万能险、分红险、投连险,有可能撑起未来一段时间的保险销量。

这种主打预期收益率的保险产品,跟众多理财产品一样,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刚兑年代你好我好大家好,现在则不然,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切摆在明面上,“信披”越充分越好,越易懂越好,否则还是拿精心包装过的高档收益率给消费者看,在利率走低和不确定增加的当下,这都为日后纠纷埋下了隐患。

因此,让收益演示更贴近市场真实利率水平,让消费者能够很好感知市场冷暖,从而在前端就树立起“市场有风险”的投资者教育。

从1到N

这些年,随着重疾险热度上升,人身险市场日益下沉,与越来越多的人发生联系,也就变得牵一发动全身,倒逼监管部门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

总的来说,在监管部门的“贴身防守”之下,人身险产品的合规性大幅提高,但长险短做、销售误导等老问题依然顽固。

人身险市场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量变,接下来的从1到N的质变则更难。从0到1,是需求侧,跑马圈地、规模至上、人海战术就能胜任;从1到N,是供给侧,创新供给,增加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才能突围。那种居高临下、人为建立信息门槛、云遮雾罩的“信披”已经不适应人身险的2.0时代了,否则保险还将继续卖不动。

简言之,别把消费者当傻子。

人身险是保险的大半壁江山,发展想象空间对于保险而言至关重要。目前,人身险低垂的果实基本采摘完毕,高处的果实,需要另辟蹊径,而不是原地“望梅止渴”。

这也是为什么银保监会对人身险的监管一直紧盯不放,除了定期通报问题、列出险企名单,还对互联网人身险销售等具体领域重新设计游戏规则,亮出“红绿灯”。

像增加“信披”透明度这样的技术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增加人身险的线上化和智能化,增加insurtech的含量,加快数字化转型,都是人身险未来发展的筹码。

基本上,过去一年,人身险成为监管的发力方向,成为供给侧改革和管理的高地。甚至,网络互助的自动退出、保险代理人新规、摸底人身险佣金,这些在人身险周边展开的各种动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人身险的供给曲线,使得人身险市场不必拥挤在已经没有果实的树下,而是各建云梯,各自找辙,相逢在高处。

致广大而尽精微。监管在向着“有为政府”的人设靠拢,险企则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精微”,毕竟他们才是微观主体,连接着市场的毛细血管,春江水暖鸭先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