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寿险最大危机:放弃个险,将是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今日保微信号 发布:2022-04-14 19:40:18

随着上市寿险巨头年度业绩报告的相继发布,2021年我国寿险业的整体状况也逐渐明晰:

包括几家A股上市险企及港股上市的太平在内,尽管个险保费、新单保费出现下滑,并且代理人持续流失,但总保费整体与去年基本持平;

核心指标净利润虽有一定的下降,也仍然有可观的盈利水平,保持了基本面的稳定;

特别是按照险企们主动转型、清虚的叙述口径,一切代价似乎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至少表面上看不出这一年行业到底有多艰难。

既然稳中向好,那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感受到的行业寒冬体现在什么地方?已有投资者注意到,2021年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普遍下滑,幅度超过20%,倒退到了五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水平。

这也恰恰是寿险业面临的最大危机。

什么是新业务价值?简单地说,新业务价值是寿险新单中,根据相关的精算假设及测算,能预计产生的利润现值。

尤其是在长期保单中,新业务产生的价值将释放至保单各个年份的利润,可以说是寿险业持续利润的来源,是未来利润的蓄水池。

1

-Insurance Today-

覆巢之下

非上市险企也难言乐观

虽然行业主流中,仍然以保费作为衡量险企经营和市场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由于各家公司的保费中,首期、续期,以及期交、趸交等分类占比各不相同,很难纯粹通过保费判断一个公司的业务质量已经成为共识。

在利润方面,因为寿险保单的长期性,当年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前期保单的价值累计,加上险企在会计期上的调配操作,都让这一指标无法明确反映短期的经营状况。

事实上,新业务价值已经是寿险公司中最为重视的指标之一,很多公司内部也都放弃了规模保费的考核,重点考核新业务价值。有的非上市头部险企提出的市场排位目标,也是围绕新业务价值指标确定。

根据对国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人保寿、太平寿险等几家上市险企2017至2021年新业务价值的统计,便可发现,这一指标的滑落已早有征兆。

2018年,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增长便明显放缓,龙头险企更是负增长17.64%。2019年,国寿与平安的新业务价值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上市险企下滑,在时间点上,这种情况与多家巨头纷纷采取转型举措的时间线相吻合。

随后,新业务价值的下滑更加失控。2021年,除了太平寿险外,各家上市公司的这一指标的跌幅均超过20%,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和新华的新业务价值已不足这些公司巅峰时一半。国寿、人保寿险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即使是当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太平寿险,也与高位时相去甚远。

由于仅有上市险企披露新业务价值相关指标,其他非上市险企的相关数据多难以寻觅。根据一些行业交流数据,部分公司的新业务价值在这一时期保持稳定,有的仍然在增长。

不过,考虑到上市公司多为行业巨头,其业务结构、治理结构及相关信息相对科学、透明,并且相当部分非上市险企在价值假设方面,高估的可能性及程度也相对较大,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情况仍然可以反映出行业的整体大趋势。

毕竟,如果头部公司都如此,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就算好,又能好到哪儿去?

2

-Insurance Today-

并非危言耸听

灰犀牛若隐若现

分析几家寿险上市公司的年报,虽然新业务价值遭遇断崖,但新单保费的下滑并不明显,有的还保持正增长。这意味着这些公司们的新业务价值率将进一步走低。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及太平寿险的年报公布了各自的新业务价值率,国寿及人保的情况可以通过新业务价值与当年新单保费的比值得出。

通过整理分析可以看出,2021年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率已是五年来的最低点,全部降至30%以内,并且与各自在2018年或2019年的最高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新华更是从2018年47.9%降到了2021年的12.9%。这也与其大规模转型的时间线相对应。

新业务价值率的高低更多反映的是一家公司的经营特点,而非经营能力高低,毕竟价值率过高意味着客户利益相对的减少,而且保险公司往往也会因经营需要,在某些年份进行产品及渠道上的调整,从而新业务价值率并不高。

不过,2019年以后,各家公司新业务价值率的持续、普遍走低,令这一情况成为行业性现象,而非个别公司的经营策略。

直观上来说,从新业务价值率可以看出寿险公司通过新单业务“挣钱”的情况,这一指标的普遍下滑也将意味着在保费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新业务价值以及未来的行业利润的进一步减少。事实上,单从上市公司来看,利润下滑的趋势也已然出现。

新业务价值的下滑,必然将大大影响行业未来的盈利情况,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扭转,市场对行业的预期将更加悲观。届时出现大面积的萎缩、衰退也并非是不可能。寿险已处于危机之中,灰犀牛已然若隐若现,这绝非危言耸听。

3

-Insurance Today-

个险

从来都是价值的主要源泉

根据国寿等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渠道新业务价值率来看,个险仍然是寿险公司价值率最高的渠道,普遍超过40%,稍逊一些的也在30%以上。而新业务价值率的下降也与新单中银保占比不断提升形成负相关。

尽管行业普遍宣称银保的价值能力在提升,对银保的重视程度也在加大,但在新业务价值率方面,目前的银保与个险仍然差距较大。人保寿险作为上市险企中银保比重最高的公司,其新业务价值率也相对最低,而新华则在放开银保,特别是银保趸交业务之后,价值率也一路走低。

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保费缺口的确可以靠银保乃至网销来填补,但在价值缺口方面,这些渠道显然无计可施。

即使是在2021年,通过大力改善银保结构,银保新业务价值提升65.3%,勉力实现新业务价值正增长的太平寿险,其银保新业务价值率在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后,仍只有9.3%。

考虑到太平寿险的银保渠道是依靠高密度的财富沙龙运营实现价值保费的提升,而这种方式本身对于一般公司而言很难实现,甚至可以认为,这种价值能力,已经是绝大多数公司银保渠道的上限。

至于一度被寄予改变行业格局的银行系险企,固然可以在银保渠道实现动辄上百亿的保费,但几家主要公司的新业务价值率仅在10%出头,这还是有一定个险基础的公司。而个险基础薄弱的公司可能不到5%。

再加上诸多非上市公司对于价值假设相对宽松,部分与上市公司相似的产品,价值率往往偏高,这意味着银保渠道的价值存在普遍高估。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相信大家心里都捏了把汗。

4

-Insurance Today-

从友邦的高价值

再看无路可退的个险改革

新业务价值的断崖下降、新业务价值率的滑落,不仅直接关系着险企未来的利润,更令寿险业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当下寿险业经营变局的主要诱因,也是这轮行业性改革的导火索。

上述价值危机出现的原因很多,最显而易见的,是个险经营方式难以为继。

传统个险长期粗犷发展中的问题与积弊,已经到了几乎反噬行业的地步。业界甚至也有过彻底取消个险代理人经营,大力发展银保等渠道的声音,并且以此呼吁彻底改变寿险经营的格局。

然而,作为寿险行业价值最具价值贡献的渠道,个险一直以来都是行业最为主要的利润的来源,能否取消?

现实情况是,个险成长一旦放缓,出现的价值缺口足以让保险公司惊慌不已,更何况如今这般程度衰退。说到底,这大大关乎到保险公司的盈利,关乎能不能“挣钱”。

所以,行业改革必然聚焦在个险。事实也证明,没有一个渠道能在一定时期内接近个险的价值能力,一旦放弃个险或者放任个险快速衰退,寿险行业将沦为回报低下、利润稀薄、存在感淡漠的金融业边缘,不仅面临规模萎缩与人员流失,这个行业甚至将不再成为行业。

寿险行业不能失去个险,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所以它必须改变!

上个月,个险大成者友邦保险公布 2021年财务业绩显示:

友邦保险2021年新业务价值上升18%至33.66亿美元、年化新保费同比增加6%至56.47亿美元、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至59.3%。虽然这是整个友邦保险在全球的业绩,但如此高的价值能力,从侧面意味着中国的个险发展还远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境地。

友邦为什么能做得到?这是不是意味着,国际保险经营的通行模式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个险,其他渠道在价值提升方面更是没有方向。围绕着个险的转型,无论是独立代理人还是改革组织发展,无论是面向高客还是下沉市场,都需要时间去探索与消化代价。

期间,价值危机或将持续,随着未来预期利润的减少,必将是资本市场的低估与不看好,届时将是真正的寒冬。而这个时候,还能顶着这种危机与资本市场的低估逆行而上的,或许才能真正找到应对危机之法,铺平未来道路。

那即为行业与国民经济之幸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