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今年的开幕暴击,寿险公司们口中艰难无比的2021年可能都会显得眉清目秀起来。随着上市险企一季报的发布以及各险企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2022年开门红的全景也得以浮现,其惨淡之状,不忍直视。
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寿险业净利润断崖下滑:
已公布季度报告的70余家公司普遍利润负增长,合计净利润同比减少了约320亿,同比骤降超40%。
结合行业转型过程中持续的承保端压力,今年投资市场的波动,以及会计规则的调整,使得这一情况似乎也在情理与预料之中。一众媒体及业内观察者们也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与讨论。
随着外部环境越加复杂,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人力等重要经营指标还在不断恶化,这让寿险业对本就倚仗有加的投资更加依赖。而投资利差不但几乎成为目前行业盈利仅剩的手段,也是在巨大经营压力下维持寿险业保持增长扩张的最大底气。
2022以来,资本市场的萧条表现,险企投资收益几乎纷纷扑街,综合投资收益几乎皆为负,这不禁令行业更为悲观。
虽然如此利润表现并非史上首次,比如2020年一季度行业利润便同比减少了570亿,下滑幅度达达到45%,但当时受到疫情初起,开门红经营被打断的影响,一季度后险企们仍能靠大规模增员,再打一波业绩。
如果我们再将这一结果放大,2020年一季度已然少收了570亿,2021年同期利润增加了78亿,今年再度减少320亿,艰难程度更加一目了然。是故,对于大部分寿险主体而言,不仅需要认清维持寿险昔日繁荣和持续增长的大多数条件几乎已不复存在,甚至还应该认识到:抛开所谓的增长,乃至盈利的幻想,最应该考虑的应该是在当前的条件下如何真正地活下来?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势头。
1
-Insurance Today-
负增长蔓延
九成险企盈利倒退,保费大盘出现动摇
在已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并且与去年同期具有可比性的73家寿险公司中,有65家公司利润下降——或盈利减少、或出现亏损、或亏损放大,这些公司的占比近90%。
盈利能力同比上升的公司8家公司中,除了去年基数偏低的平安人寿以外,多为专业型养老险、健康险公司,以及几家中小寿险公司。
其中华汇人寿减亏0.36亿,长生人寿实现同比扭亏为盈,而利润同比增加2.87亿的幸福人寿,已经足以称得上是这一季度的“寿险之光”了。
这样行业性的盈利缩减下,则是大量公司的亏损。
据统计,2022年一季度,43家寿险公司净利润为负,占比近六成,而且在多家公司偿付能力报告没有披露的情况下,亏损的公司数量已经较去年同期的22家翻了近一倍。包括太平寿险这样老牌巨头级的名字都赫然在列,足见今年形势之严峻。
如此局面下,作为行业最后的体面,保费的增长也开始摇摇欲坠。2022年一季度,行业可比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不足2%,与去年近乎持平。即使考虑到未在统计之列的公司,基本也不会改变这种局面。而受到疫情大面积影响的2020年一季度,全国保费的增长率还有2.2%。
相较于2021年同期22家寿险公司保费出现负增长,2022年一季度中,保费负增长的公司仍然有18家,还包括了多家头部大型公司在内。这也昭显出,保费大盘已明显松动,也许行业性的保费下滑将不会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更何况,这样的增长是由续期保费和大量的银保新单所支撑,作为寿险行业的核心渠道,个险新单的不断下行正在进一步影响行业的业务质量以及未来的盈利状况。这其实也让广大公司视为经营底线的保费增长,不断地失去实际意义。
2
-Insurance Today-
利差崩盘
55家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
又到经营模式反思时
行业投资表现不佳,被认为是今年一季度利润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2022年,资本市场的低迷有目共睹,而如今对投资依赖程度极大的寿险业更是深受影响。
不仅A股上市险企们的总投资收益率都较去年出现明显下降,而且根据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统计,74家公司中,有55家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保持正值的只有19家公司,且最高者为3.35%的德华安顾。
相对于净利润,或许净资产更能体现一家企业的成色。同比去年底,今年一季度上述74家寿险公司仅8家公司净资产未出现负增长,其余66家皆为负增长,且不乏百分之二三十负增长者。
投资收益的不理想乃至是负数,保费营收的青黄不接,加上利润和净资产的负增长,这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不难理解。一波凶狠的增资潮,将随之而来。只不过,置身当前的大环境下,还有多少股东有更多的弹药补充,这是另一个问题。
显然,如今投资的下行将严重冲击寿险业长期倚重的利差经营模式。一直以来,依靠较为激进型理财类寿险产品——借助银保渠道汇聚保费资金——以投资利差为主的方式乃中小公司打开局面的主要手段,部分大公司也将其视为利润的重要补充,甚至有头部险企的负责人便认为,寿险公司就是要以利差为主。
这也形成了一套“理财型产品——银保渠道——投资收益”的模式,甚至个险渠道也渐以销售理财型产品为主。
事实上,保险行业前些年的高速成长也得益于当时较为繁荣的投资环境,以至于很多公司只通过这种纯粹的利差模式便能生存甚至盈利,更有公司在个险经营困难时,将利差经营作为自身的避风港,规避转型的风险与代价。
只不过,这样一来,很多寿险公司几乎与投资企业无异,保险期和保单的满期收益决定了险企的资金成本更高、所受限制也更多,甚至不断地丧失着保险公司应有的特质,而且从此经营将全由投资市场的走势所决定。今年一季度的表现也正是如此。
由此也引申出一个问题:对于拥有独特风险管理属性的保险行业而言,投资到底是生死基本盘,还是锦上添花?或许从未经历过大萧条、经济危机的中国寿险行业对这一问题尚未确定性的答案。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关于寿险经营模式在中国的讨论,或许又到了进行更多讨论的时候。
3
-Insurance Today-
静待退潮
回归“三差”并行,让寿险成为寿险
由于寿险保单的长期性,利润都是通过一定的会计规则和精算假设,分配至保单的各个时期,这使得很多寿险公司的利润都有着操作的空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盈利和亏损进行调配。
再加上业务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这都让人们通常很难从险企的保费收入与同期的利润情况看出直接的关系,而且从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不能准确预估出全年的经营情况。
同时,鉴于资本市场的变化莫测,往往一个涨停就能让有备而来的险资再次翻身,比如2020年,行业正是凭借当年7月的股市大涨扭转了当年的经营态势。而借助外部环境,一次性释放不利元素,为后续经营争取喘息之机,也是包括保险在内诸多行业的传统手艺。
不过,行业处境的困难、经营的挣扎,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利润下滑、保费承压越来越显著,代理人流失与个险新单难以为继像幽灵般萦绕,而救命稻草一般的利差经营也被投资市场折磨得体无完肤,至于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有资本利好谁也不知道。
在《纵览全球保险股,为什么寿险滑落了?》一文中,我们便讨论了我国寿险公司如今对利差的依赖,特别提到保险确定性的商业模式与利差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这就意味着,寿险的转型:
首先从理念上便应当回归确定性,回归利差、费差和死差这“三差”并行的经典盈利模式之中,减少利差不确定性的影响。
毕竟,将自身与投资市场高度绑定,意味着放弃了行业的专业与独立,而围绕费差与死差的设计与建模,正是寿险产品一个独有、特有的专业所在,并且与一直以来所倡导长期主义息息相关。
当然,从短期来说,这可能并不能阻止利润下滑,也守不住保费规模,但这样可以留住真正属于保险的保费,让寿险真正成为寿险。话说回来,不属于保险的保费,难道不该随着浪潮一起退去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