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康养服务在市场上炙手可热,但发展仍难言充分,面临着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挑战。
7月22日,大家保险康养服务体系发布会在线上举行,各界专家就养老相关话题发表洞见。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系统理学疗法科主任刘惠林表示,康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专业,我国康养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刚成雏形,未来要做得更深更远,亟待解决人才问题。
以往,市场上的康养服务机构更多关注老年人身体层面的需求,但较少关注其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刘惠林看来,破解孤独感是康养服务体系里重中之重的一环,如何才能不孤独?要从身体、社会、心理层面共同发力。身体层面上,老年人应该通过正规康养渠道,保持身体健康,做到翻身自如、起坐自如、站立自如、行走不摔跤,这样才能走出房间,到社区、街道、老年大学,见见子女、孙辈、老同学、老同事,生活才更有意义。
从社会层面来看,刘惠林表示,许多老年人退休前都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社会应该搭建平台,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价值,激活社交动力,一些社会机构也可以将养老社区就近布局在城市里,方便子女周末携孙辈前去探望,驱散老年人的孤独感。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打造康养服务体系还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公布的一项报告,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规模也高达500万人。
刘惠林称,我国打造康养服务体系亟待解决人才问题,需要耐心且专业的人才;其次,打造康养服务体系还需搭建好的体系,就像医疗有医保报销体系一样,对医疗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续,相关部门也会逐渐完善康养体系,进一步支持康养服务的建设;此外,康养服务还面临标准化困境,如何让硬件更适老?服务即有标准又能照顾到每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