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宝,一名不只懂保险的理财博主
最近有段时间没聊可转债了,有荔枝问,小宝你是不是又去捣鼓别的投资品了?
没有哈,可转债一直在轮动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只是最近市场行情不好,可转债又跟股市高度挂钩,自然表现也不怎么样。
这种时候提它,就像基金公司在熊市发行的新基金,大家自然是没啥兴致。
不过话又说回来,做理财教育不能像股评家那般紧跟着市场走。
正所谓晴天修屋顶,这种时候其实正适合带大家花时间搞研究。
今天周末,咱轻松点,给小白们科普科普这个大A股的神奇投资品~
想赚钱的,快跟上
……
讲真,越研究越觉得,可转债可能是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一种投资品。
之前也简单提过,可转债是一种A股证券,买卖操作和股票几乎一样。
但它要比股票更温和、风险更低,甚至还具有“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特点。
它既有债性,又有股性,可以说,是一种很“奇葩”的存在。
嗯,像个太极。
如果你持有一张可转债,你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赚钱——
1)可转债本身还是个债券,是上市公司给我们写的一个欠条,我们可以等欠条到期了,领取公司的本金和利息。
2)可转债可以转换成股票,当它本身对应的公司股价上涨时,转换成股票卖掉,会比持有转债到期拿利息更香。
所以,把当欠条用的时候,具有“下有保底”的特点。
任他大A股洪水滔天,咱们只要乖乖等到期了吃利息即可。
除非可转债对应的公司破产违约,我们拿着欠条却讨不到账,才有亏损的可能。
当然,自国内可转债出现以来,还没有一家公司违约过
而因为可转债可以转股,就让可转债具备了“上不封顶”的可能性。
比如你持有某A公司的可转债,某A公司因为碰上了风口,股票连续涨停。
那么此时可转债因为可以按照约定转换成股票,可转债的价格也会因此水涨船高。
像我平时对个股没兴趣,对赛道、板块、风口也不感冒,主要的原因还是风险太高。
但要是换成转债,我可就来劲了,偶尔也会押押热点,比如元宇宙、军工、环保、医疗器械之类的
毕竟转债有底,我也不买高价的,风险就可控~
根据历史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转债都能从100块的面值涨到130以上。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逢低买入,高位止盈,然后轮动去下一个低价转债埋伏。
根据集思录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转债的中位数是118.448元。
换言之,市场上有一半的转债都低于这个价格,你想想未来的机会大不大
当然,现在一般会结合多种策略筛选收割~
看到这,估计有的人已经心痒痒了。
但别急,大A的可转债还有更神的规则,导致可转债近乎可以成为一个开挂的投资品。
这个规则就是——下修。
前面我提到了,可转债是可以转换成股票的,那一张可转债可以转换成多少股票呢?
通常可转债发行的时候就会约定好一个转股价,比如20元。
这样的话一张面值为100元的可转债,就可以转换成5股股票。(100÷20=5)
如果在此期间,转债对应的正股暴涨到100元。
那5股对应的价值,就是500元,远比可转债持有到期拿本息要香~
但假设持有期间股票暴跌,跌到了10块钱一股,转股就亏大了,这种时候我们投资者只要不傻,就一定不会选择转股。
耍赖的地方来了,往往上市公司发行转债后,并不想真的等到期了还钱,而是希望我们转股。
于是,在股价下跌的时候,上市公司可以申请下调转股价,比如从20元下调到5元。
这就是所谓的下修。
为什么下修好呢?
因为下修后,这样一张面值为100元的可转债,就能换成20股股票。(100÷5元=20股)
假设股票暴跌到10元了,10×20股=200元市值。
对于可转债投资者来说,正股跌了,但持有的可转债市值却翻了倍,做梦都能笑醒。
不过对于持有正股的人来说就惨了,眼看着股价从20元跌到10元,吃了50cm的巨亏。
所以,在我看来可转债的风险和收益并不对等。
收益比风险要高一些,具有一定套利空间
……
看到这有的人可能想问——
这东西感觉还是有点不好上手,有没有对应的基金能买?
有是有,比如有跟踪中证转债指数的基金。
当然,也有一些主动型的转债基金,天天基金网一搜一大把。
但是(转折来了哈
被动型的中证转债指数基金,因为采用的是市值加权法,转债规模越大,在指数中占据的分量就越高。
导致前十大重仓转债,基本都被银行霸榜了,比如浦发转债、兴业转债、中信转债等,收益一般。
而主动型的转债基金,虽然主观感觉会更灵活,但因为规则限制,基金买单一转债不会超过转债发行规模的10%。
以一个规模两三亿的小妖债来说,基金最多只能买个两三千万。
这对于一只规模有10亿的转债基金,即便这个小妖债翻倍,基金也涨不了多少。
所以在转债圈里,买可转债基金,甭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都处于鄙视链的最末端。
要论收益,远不如我们自己摊大饼来得高。
OK,饭要一口口的吃,今天先科普到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啥都不懂的先从打新债开始吧《免费彩票,不要白不要》
本文版权属于《荔枝保》微信公众号(lgbaoxian),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及二次修改。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dukept@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小宝精选保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荔枝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