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播:明德精算蒋冠军:环顾海外市场经验,国内长护险如何发展?

来源:今日保微信号 发布:2022-12-27 09:01:59

文字整理|国炜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预期寿命延长给所有寿险、健康险都带来了挑战,而长护险有护理时间持续的问题,还面临额外的挑战。”

在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举办的“2022中国保险与康养产业论坛”上,明德精算咨询合伙人蒋冠军,作题为《商业长护保险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


(资料图片)

以下为蒋冠军在“2022中国保险与康养产业论坛”上的发言实录(有编辑):

在保险行业,健康险发展到目前阶段进入了平台期,不同的公司可能会面临不一样的挑战。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商业长护险未来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1

-Insurance Today-

商业长护保险发展三大背景与五大挑战

首先,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向超老龄化过渡。2020年的人口普查发现,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3.5%,而预计到2050年,这个占比会达到34%。如果关注长护相关的需求,60岁以上人口的完全独立生活能力或者失能的占比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如图所示,从60岁到85岁以上,完全独立生活的人的占比,从85岁左右起下降了一半,相应的对长期护理的需求显著上升。

从60到64岁这段相对比较独立的阶段,一直到80岁左右,失能的问题慢慢凸显,80岁以后,失能问题进一步加剧。根据对失能需要照护老人的估算,2020年失能老人大概只有4000万,到2030年会上涨到6000万,到2050年会达到1个亿。如何解决好这么一个庞大群体的照护需求,是整个行业非常有价值,也应该去尝试的一件事。

其次,长护保险、健康险等一直都得到非常多的政策支持和关注。“健康中国2030”明确提出,关注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之营造相对健康的文化环境。“十四五”规划也提出相关建议,比如合理确定参保对象和保障范围,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如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等。

《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自2023年1月1日起,将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的试点。

再次,在过去十几年间,国内长期护理保险有着多次尝试和探索。早在2012年,青岛出台长期医护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接下来,长春、江苏南通及其他城市都陆续尝试。2016年,全国十多个城市作为试点,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并在2020年扩大了试点范围,保障人群、制度建设等都取得了不错的试点成果。

目前,国内长期护理试点总体进展顺利,以产业化的方式整合支付方和服务提供方服务于老年群体、减轻老年群体护理相关负担方面,已展现不错的效果。相关产业也培育了一批相对稳定的人群从事护理相关工作,拓展就业。在部分地区,如南通,长期护理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

但长期护理试点也面临一些挑战:

①是各地筹资方式不统一,从现有医保划出一部分作为长期护理保险收入来源,还是作为新的保险种类进行筹资,业界仍存在争议。

②是照护服务发展不成熟,整个行业缺乏对服务的明确规范,照护服务有比较显著的地域差异。

③是专业护理人才匮乏,从业人群年龄相对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业务能力有比较显著的提升空间。有一些商业主体,如丁香园,已经参与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

④是各项标准划定不一,国家层面已经统一,但具体落地的阶段仍需明确。

⑤是引导参保人员获取权益。如何使真正有护理需求的人得到相应保障,且护理的有限预算不会被挪用,这些都是长期护理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

-Insurance Today-

国内商业长护险历史回顾

从粗放理财型走向规范护理保障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长期护理险的增长趋势呈现了一段比较低落的状态,2020年增速上涨,2021年疫情叠加社会经济的影响,增速又回到较低水平。2017—2018年,长护保险发展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这与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

2005年至2011年,长护保险刚起步,当时主要侧重市场培育;2012年至2017年,寿险公司和健康险公司都更关注长护保险的理财功能,迅速投入资源,推动长护保险高速发展。

当时,上海市场排名前五的市场主体,安邦人寿和和谐健康凭借理财属性的长护保险冲到市场前五,与市场整体排位有显著差别。正因如此,2017年监管对之规范,长护保险更加侧重保障功能,切实解决护理人群的需求。

目前,健康险市场格局还是由重疾险主导,医疗险也是占比较大的组成部分,护理险只有2%左右的市场规模。未来随着行业发展,泡沫会挤压出去,迎来相对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

传统长护保险基本围绕失能失智的护理风险提供保障,常见触发条件为“无法独立完成六项基本日常生活活动的三项或以上”。后来发现,这样的定义在理赔环节或保险公司日常运营管理环节,会面临一些挑战。

三年前,我们更新了1.0版本重疾型长护险,以可拟合失能失智状态的老年重疾作为触发条件,需要确诊特定疾病,且达到对应的护理状态。

经过试点,2021年初,我们推出了2.0版本重疾型长护险,触发条件扩展至更多功能损伤状态。如脑中风、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还有一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除了影响六项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还会有很多不便利。

今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提及,寿险和长护险业务责任转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单贴现法,另一种是精算等价法。

保单贴现法适用于申请办理转换业务时被保险人已进入约定的护理状态。该方法下,人身保险公司以身故保险金折价的方式,将原本在身故时才能给付的身故保险金提前作为护理保险金给付给被保险人。

精算等价法适用于申请办理转换业务时被保险人尚未进入约定的护理状态。该方法下,人身保险公司将人寿保险的部分保单价值作为转换基础转换为长期护理保险的保单价值,并以转换后长期护理保险的保单价值计算长期护理保险保额;在申请办理转换业务后如被保险人进入约定的护理状态人身保险公司按转换得到的长期护理保险保额进行给付。

目前,相对传统寿险业务或整个保险行业,长护保险占比很小。利用存量寿险产品开展转换业务,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能力,缓解失能人群护理费用压力。同时,创新了保险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并促进行业不断积累经验和基础数据。

3

-Insurance Today-

参照其他市场经验

将长护保险与寿险联动发展

在美国市场,1974-1980年,长护保险进入萌芽期,当时缺乏监管,市场混乱。1980-2010年,长护保险有不错的发展,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的长护险新单数量有一定下降。

作为一种新兴险种,在产品开发、定价、经营业绩监控方面都面临显著挑战。市场从业人员实时应对,自2010年后,长护保险发展相对稳定。

在2015年至今的五六年时间里,虽然美国传统独立运营的长护险新单数量在持续下滑,但把长护险与传统的寿险、万能险、年金险、两全险组合,组合型长护保险的新单数量显著地填补了传统长护险的下滑。

我国的社会长护险有更好的资源整合服务,因此侧重服务给付;而商业长护险在整合服务面临的挑战更大,相对侧重现金给付。以社会长护作为底层,商业长护更多从现金角度进行补偿。

在商业长护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要参与服务给付,如何在服务角度提供帮助,在不同分工下,一起推动长护保险发展,也是需要市场主体关注的问题。

精算师如果测算长期护理成本,可能比测算寿险成本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对健康人群和一部分已经有护理需求的人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风险变化,做差异化处理。同时,不同状态间还可能转换。

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出为何健康人群和失能人群采用的健康假设不一样。健康人群的死亡率相对更低,而出现护理需求的人有更大机会死亡。失能人群的死亡率,则要分成不同出险年龄和出险后护理延续的时间两个维度去考量。刚进入护理需求12个月里,死亡率偏高,此后就进入相对平稳阶段,持续8-10年死亡率没有明显变化,但十年后,死亡率又开始上升。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预期寿命延长给所有寿险、健康险都带来了挑战,而长护险有护理时间持续的问题,还面临额外的挑战。

一方面,人存活的时间更长;

另一方面,医疗科技和护理水平的进步造成进入护理需求的人,即使日常生活和活动受限,但存活时间变长,护理需求持续的时间也随之延长。

这些都是长护保险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全球主要市场,如美国市场、日本市场、新加坡、香港市场,他们以往经历的挑战,都能为我们提供参考。

长护险作为健康险的分支,我们也要关注健康人群如何做健康管理,以尽可能延缓进入赔付或护理的阶段;

失能人群如何从支付角度进行风控;如何管理好失能人群,使其尽快恢复健康状态,不产生持续护理需求。

对于健康人群,通过健康管理降低其本身的风险;即便已进入赔付状态的人,也可通过健康管理使得赔付成本更符合预期,这是非常有社会价值的事情。让客户尽快重返健康状态,无论对其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产,都很有价值。

实际上,长护保险与传统的健康险,包括重疾、医疗费用补偿险一致,要处理大量同质风险。在此过程中,如何从数据视角提供洞见,是各位精算同仁们需要关注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