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寿险有多惨:非上市险企净利润仅24亿,净资产锐减700亿

来源:今日保微信号 发布:2023-02-02 15:10:43

文丨平襄


(资料图)

无论是业内大佬一直宣称的,保险业春天正在到来,还是各色专家学者口中的,保险是朝阳行业,都容易让人忽略春天到来前的严酷寒冬,及朝阳升起前的幽暗长夜。而比起春天与朝阳,这种苦寒漫漫的冬夜,无疑才是寿险行业过去一年的现实。

春节后,银保监会公布的保费数据,已令行业感受到2022行业的挣扎,近日众多险企们陆续披露之2022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再度窥得全年经营情况一角,那种艰难的窒息感再度铺面而来。

纵然上市险企偿付能力报告需2023年一季度末方能看到,但更能呈现市场经营主体真实情况的非上市险企的业务数据,已足以道出行业当下的心境。

截至发稿时的2月1日,包括国民养老在内,共有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发布2022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上述59家险企2022年合计盈利仅20余亿元,如剔除身为寿险巨头的泰康人寿,那么整个非上市险企面临近百亿之亏损。

不过相较三季度,中小险企的整体盈利情况其实有所好转,无论是最终实现盈利的公司还是净利润正增长的公司,较三季度均有明显增加,但非上市险企们的利润同比下滑程度,则较上一季度进一步拉大。

如果剔除正式经营不久的国民养老,2022年非上市险企净资产较去年同期减少近730亿元,较2021年又蒸发约五分之一。

固然仍有十余家非上市公司未公布经营数据,这份业绩难称行业全貌,但考虑到近来A股保险股之走势,全貌又如何。加之未能按时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数量比三季度时又有增加,这也在诉说着什么。

诚然,疫情反复、投资波动等皆对2022年寿险业造成明显影响,但自本轮转型改革掀起以来,经历的时间已难言短暂,各家险企到底有没有真正进行着根本上的转变?不利因素到底是在逐渐出空还是仍在持续积累?

行业冬夜中,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已经在摇摆不定。

1

-Insurance Today-

中资中小险企危机重重:

合众百年利安亏损超20亿

2022年,59家非上市险企净利总计仅24.04亿元,较2021年同比减少400亿,且如果没有泰康人寿118.33亿元的利润,那么中小险企实际上亏损94亿。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行业性亏损。

从数量上看,有27家公司在2022年保持了盈利,其中10家是外资险企,5家保持了5亿以上的利润水平,维持了外资寿险公司一直以来的品质与价值能力,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资中小险企仍然是当年亏损的绝对主力。

纵然中资公司中也有像中邮人寿、民生人寿这样均在四季度单季实现约30亿的高额净利润,一举扭转了各自前三季度累计20余亿的亏损局面,体现出惊人的手段与实力,但这显然并不会是中小险企们的常态。

在32家出现亏损的险企中,有7家公司亏损超过10亿,且都是保费百亿平台的险企,合众人寿、百年人寿、利安人寿三家经营多年的中型寿险公司在这一年亏损更是超过20亿元,这种状况在整个行业也已是非常少有,足见2022年的压力与惨淡。

不考虑国民养老,共有12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加,但除泰康养老和中英人寿,其他每家公司的增长幅度不超过0.5亿,也没有能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的企业。当然,在这一年中能保持利润情况的好转,已是非常不易的成绩。

毕竟,利润下滑、经营亏损正在成为这个行业的常态。

由于寿险经营的特殊性,利润更多是来自会计规则层面的长期计提,本身有着一定的运作空间,并不能反映当期的经营实际。事实上,2022年大面积的亏损和盈利恶化恰来自投资环境的波动,非上市险企的综合投资收益率高于4%者几乎凤毛麟角,且该指标为负的公司也大有人在。

再度联想发行众多的3%、3.5%的增额终身寿,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只是,利润减少本身即意味着上述操作余地不断坍塌,背后原因:这一阶段中综合经营的状况所迫,并且透射出对于险企乃至行业未来一定时间的走势判断。毕竟,如果这种情况不断持续甚至加剧,那么行业还能有多少未来可透支?

2

-Insurance Today-

另一重考验在净资产的全面骤减:

亟待输血与注资发债

在这种行业困顿及投资环境的影响下,2022年非上市险企的净资产同样面临着肉眼可见的压力:

59家险企当年净资产为2953.72亿元,较2021年底同比减少615.4亿元;除去国民养老的影响,减少幅度更是高达727.34亿元,一年中骤减超20%。

即使跟2022年三季度末相比,净资产也有320余亿的下滑,让人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虽然整个寿险业净资产仍有约万亿级的规模,中小险企们的全面锐减似乎不足以对整体行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随着这种下滑的延续,终究将动摇行业的生存根基,特别这些为数众多的中小险企在严酷环境与压力面前本身就相对脆弱。

如果没有持续的输血与投入,那么总有一根稻草会压倒一个本就摇摆中的多米诺骨牌。

纳入统计的非上市险企中,保持净资产同比增长的不足10家,且一部分为在2022年增资到位者,有多达50家公司净资产同比减少。

其中9家公司净资产较2021年末下降50%以上,已有险企净资产在2022年中持续为负数。

泰康人寿当年净资产减少了82.35亿,但毕竟这家寿险巨头家底殷厚;建信人寿净资产蒸发86.92亿,同比减少了近四成;有着多年经营基础和实力底蕴,保费规模超500亿的百年人寿的净资产在这一年中也从81.66亿几乎自由落体般锐减至3.23亿元……

值得庆幸的是,年底以来投资市场的回暖让很多险企长出一口气,而人们消费意愿的回升和消费活动的再度频繁,也让寿险公司们重拾信心,然而这也表明:

如果2022年状况持续延长一段时间,很可能将对大多数中小险企产生致命的影响,这个以长期主义经营著称、标榜应对不确定性周期的行业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或许的确还没有应对长期周期不确定性的牢靠可持续经营能力。

3

-Insurance Today-

有意思的现象:

保费增速远超上市险企

这代表着什么?

数据显示,已发布偿付能力报告的寿险公司2022年保费同比增长超过9%,增速超过2022年寿险行业水平。尽管友邦人寿及刚刚随集团港股上市的阳光人寿尚未公布任何经营数据,但其他上市巨头已发布的保费数据已呈现负增长的趋势。

这也意味着,以中小公司为代表的非上市险企在保费增长方面已远超头部上市险企,成为寿险业保费增长的主力。

2022年,这59家寿险公司的保费总量已达到9654.03亿元,接近万亿大关。很多中小公司仍保持着两位数的保费增速,仅10家险企出现负增长,保费平台维持在百亿以上者也早已不在少数。如中邮人寿的保费更是突破900亿元,从规模上甚至能进入大公司的门槛。

不过,行业的境遇、业务的品质及民众的口碑似乎并没有随着保费的扩张成长而明显提升,特别是在行业进入转型以来,很多险企的保费增长越来越难推动利润的增长,甚至难以为险企形成有效的经营积累。

这也令围绕保费这一行业传统关键指标的争论近些年愈演愈烈。

毕竟,由于不同险种、不同交费期、以及不同精算假设等多种方面,保费与保费之间可能会有显著的区别,直观的保费指标究能在何种程度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如今也并没有人能给予一个明晰的答案。

相反,市场上保费与经营状况呈负相关的例子,则不少。

特别是在当今的行业环境下,所有人心里也都明白,部分中小险企的保费超速增长,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今,传统个险渠道萎缩、重疾险销售不断下滑,以返还给付为目的,交费期较短的储蓄型、理财型产品不仅盛行于银保渠道,在个险渠道的占比也在不断上升,其中的代表正是仍然大火的增额终身寿险。

这一产品正是典型的利差经营的模式,不仅完全仰仗后端的投资,对偿付能力的消耗也是显而易见。一旦整个投资环境出现动荡,收益率低于预期,那么利差模式的根本将受到极大挑战。

尤其是众多对这一模式依赖程度不断加强,甚至没有其他途径的中小公司,将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投资策略和业务策略,如果没有增资与发债的支持,风险与危机将随之放大。

但除了保费,他们又能拿出什么?正如银保到个险日渐激烈的飞单,恰是一重佐证。

后记

长夜至,守望始

2023年开门红以来,投资环境的反弹成为市场乐观与信心的基础,这也令险企们在大张旗鼓地喊出高客、养老、科技、价值等围绕转型的词汇后,继续心安理得地走在利差产品经营的老路上。

特别是中小企业们,虽然同样口号震天,但也在“返还型产品+投资+增资”的固有模式中越陷越深,最后总要依靠增资拉动下一个循环。反过来也意味着,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保费不过是资本金作用的结果,并且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与有效的积累。

事实上,“做的越多亏的越多”早已不是零星险企的孤立现象,越来越庞大的保费规模与其说经营成长,有些时候反倒更多成为一种借新还旧的手段。而2022年已经说明,这种套路早已不能助力险企安然过冬。

尽管看似市场回暖,但经济环境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仍然有增无减,客户人群的不断分化、利差损的风险更加明显、行业的经营越加趋同,都意味着行业的冬夜只是个开始,后续静候的也是数不尽的危机与挑战。而经历过2022年的每个人,也应当明白,寒冬的词典里,没有侥幸一词。

而行业的每个人也更要深刻理解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下经济环境的研判: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当然,行业的辉煌,已经见证了无数名利双收的拥趸,而也总有人,能陪伴行业走过漫长冬夜,真正迎来春天与朝阳。

如同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上市险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