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时一个改变,全身炎症水平可能降低 焦点速讯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生命时报、科普中国 发布:2025-10-11 10:20:19

作为百味之首,盐是每个家庭厨房里必备的调料之一。很多人炒菜时习惯多放盐,这不仅会加速血管老化,还会增加全身的炎症水平。炒菜时,如果能够做到少盐,可能有助于全身炎症水平的降低。

吃得咸

触发全身炎症反应


【资料图】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牟建军团队的一项研究提示:吃盐多,炎症满身“跑”。

该研究选取18—60岁血压正常者参与了为期3周的慢性盐负荷试验。

结果发现,无论是否为盐敏感者,两个炎症关键指标在饮食高盐期都会显著增高,使身体出现炎症。

炎症状态可引发白细胞黏附,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及交感神经系统,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加剧血管收缩,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图片由AI生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也发现,高盐会通过活化血小板,激活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进而造成血管炎症。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指出,高盐环境会导致与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升高,抗炎症基因表达相对下降,这意味着身体出现了炎症反应。

食盐摄入过高会刺激炎症反应,对靶器官造成损害,比如烹调时盐放得过多,常吃盐渍肉、咸菜。

免疫系统真的很怕盐

长期高盐饮食,可能会促进特定免疫细胞的活化与分化,人体内可能产生一种免疫细胞,生成过多的促炎症因子,进而出现炎症反应。

过度炎症反应下,免疫系统会攻击正常细胞,使机体功能和代谢发生紊乱,就可引发多种疾病。

  • 心脑血管疾病

高盐饮食可导致炎性细胞浸润增加、炎症水平升高,损伤血管,易致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图片由AI生成。

  • 2型糖尿病

有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耐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炎症反应在从肥胖转变为2型糖尿病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 肾脏疾病

饮食中摄入的盐绝大部分都由肾脏代谢,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从而导致肾脏功能减退。

另有研究发现,炎症状态下尿蛋白增加,可加重肾脏损伤。

  • 肺部疾病

《细胞研究》上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持续高盐饮食会加剧肺部炎症和损伤。

世卫组织建议:

给家里换一种盐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低钠代盐制品使用指南》,呼吁用低钠盐来替代普通食盐,减少因高钠摄入引发健康风险。

家庭烹饪中,建议逐步用低钠盐替换普通盐,初期可按1:1比例混合,适应后完全替代。

需注意,肾功能不全者、服用保钾药物或存在钾排泄障碍的个体不宜食用低钠盐,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也要慎用。

  • 使用限盐勺罐,逐渐减少用量。

图片由AI生成。

  • 将含盐调味品换为香料

大多数食物并不是多放盐才好吃,如果觉得少了含盐调味品影响菜品口味,可以多用香料替代。

除了中餐中常用的葱姜蒜、香菜、洋葱、花椒、辣椒、八角、桂皮、香叶等,也可以多尝试柠檬、香草、罗勒、迷迭香等调料。尤其是柠檬汁,其酸味可以“放大”菜肴本身的咸味,非常适合减盐。

  • 挑选低盐的烹饪方式

在家做饭尽量多使用清蒸、煮后蘸汁或凉拌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用盐量,还能减少带盐汤料和食物的接触时间。急火快炒或用空气炸锅、烤箱无油烘烤、微波炉煎煮也可以。

还有一个小窍门是,先放其他调料,临出锅或出锅后放盐。

  • 看营养标签,选择含钠较低的食品

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标签,主要看钠的含量,在相同类型的产品、相同单位份量的基础上,优先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钠摄入超标的也有一部分是来自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常见的容易被忽视的高钠食品:

加工肉制品类:火腿、培根、香肠、咸鱼等。

零食类:薯片、话梅、海苔、椒盐坚果等。

主食类:挂面、面包、饼干等。

调味品类:酱油、蚝油、豆瓣酱、味精、鸡精等。

  • 尝试使用低钠盐

如果健康状况允许(可咨询专业医生),可用低钠盐逐步替代普通盐,降低高钠对健康的影响。对于习惯普通盐的人,一下换成低钠盐可能反而会因为“觉得不够咸”而放更多,因此建议先习惯减盐饮食后再更换。

提醒:减盐是降低系统性炎症水平、预防慢性病的重要一环,但不能替代针对特定疾病(如感染、自身免疫病)的医学治疗。

关键词: 实况网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