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口岸办印发《贵州省“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暨贵州省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计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期间贵州口岸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对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将围绕口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引导相关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进行详细梳理。
《行动计划》中提到了贵州口岸发展环境,具体从外部环境、横向对比、内部发展三个方面清晰阐述了我省口岸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风险与机遇并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航空口岸发展尤为不利。但同时也应看到,贵州省与RCEP缔约方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贸易大幅动荡,但贵州和东盟贸易却逆势上扬、大幅增长。RCEP自贸区将成为新时期贵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对促进贵州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构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强大助力,既为贵州口岸开放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对我省口岸营商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从横向对比看,周边虹吸效应增大。与周边省份相较,贵州省口岸数量明显偏少,仅有2个正式开放航空口岸(其中遵义新舟机场航空口岸待验收),1个临时开放航空口岸。周边5个省(区、市)均获批自贸试验区,周边的开放“虹吸效应”日趋突出,贵州外资外贸外经面临压力日渐加大;全省口岸类型单一,仅有空运口岸,缺乏具备国际货物“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水运、陆运口岸,绝大部分外贸量是通过沿海口岸清关进出口,不利于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贵州电子口岸在功能应用、数据共享和政企服务等方面与周边省(区、市)还有较大差距,地方特色项目有待拓展。
从内部发展看,势头良好任务艰巨。“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系列开放活动服务平台影响力不断增强;贵州省物流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贵阳、遵义被列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并纳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贵州(昌明)国际陆港和遵义黔北物流新城获批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园区,为全省口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全省外贸产业基础薄弱,外贸市场主体小散弱、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缺少外资龙头项目,对区域经济引领作用较小,口岸发展缺乏产业支撑;航空口岸受疫情影响严重,客运航班停摆,航空货运发展滞后;综合保税区建设缺乏优强企业入驻,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数量较少,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贵阳改貌铁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业务不足,功能未有效发挥;各保税监管场所发展状况未达预期,业务差距过于悬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冯倩
编辑 刘力维
编审 李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