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奋力推进城镇大提升,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
(资料图片)
都说城镇化是个筐,什么菜都可以往里装,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个“新”筐装什么?怎么装?近日,记者分赴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探寻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产业发展了,就解决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使农业转移人口不仅进了城、留下来,还能稳定生活下去,最终享受到应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产业引领下,城镇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品质大步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才能充分体现。
都匀全景图 卢桃 摄
抢抓机遇布局产业体系
产业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前提,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抓好产业发展是实现居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各地抢抓机遇布局产业体系,让产业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器,最终实现产业留人。
独山县是贵州的南大门,基于优越的地理环境,该地以做强基础材料、做大电子信息制造、做专装备制等特色工业布局产业体系。
“我们这里目前有600多个工人,已累积用工12000人次了。”在贵州标准电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公司经理龙国印告诉记者。公司已成为吸纳就业的微型马达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方便使员工就近居住,公司还在园区附近修建了家属楼。
“独山抢抓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支点城市机遇,正积极建设打造贵州南部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工业倍增行动为抓手,推动产业聚集,做强城镇经济支撑,以产聚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独山县委书记李景宽说。
在金沙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同样高度重视产业建设,提出坚持“产城一体、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强化白酒、煤电、园区产业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培育县城内生增长动力和“造血”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而产业发展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数据统计:2021年,贵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4.75万人,城镇对劳动就业的承载能力稳步增强。
产城融合完善公共设施
立足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打造特色的模块化产业集群,实现产城融合,通过完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提升城镇品质。
来到贵州东大门的玉屏侗族自治县,当地依托玉屏·大龙一体化发展,完善“一核两轴三片”的城镇空间格局,做强城镇产业经济,持续提升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聚焦县域教育水平提升,以“集团化”办学撬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当地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等不断增强。
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教师顾琪参加交换教学以来,自己既是老师,更是学生,“听了不少老师的课堂,参加了不少实践教学活动,教学质量、教学视野得到极大提升。”2022年第一季度,该县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15.25%。义务教育失学辍学学生实现了动态清零。
独山三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周边学生前来就读,副校长孟警梅笑着说,学校建成后,周边盖的房子也多了起来,有了稳定的就业,家长们至少有一个在家陪孩子读书。
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凤羽街道城南社区,清爽整齐的小楼房和干净的街面。
“社区都是移民搬迁安置人员,共2491户11761人,通过7个帮扶车间和合作社平台,让社区约6000的青壮劳动力人口有一半在当地稳定就业。”城南社区党委副书记杨秀江告诉记者。
完善的便民生活配套设施,稳定的就业机会,绿意盎然的社区环境,社区居民惬意的生活让人羡慕。
以人为本打造中心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通过提高产业支撑能力,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促进城市治理优化完善。
遵义播州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优势,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而管理和指导“退城进园”和扩园的苟江(和平)经开区,区内聚集企业24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10亿级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
如何解决企业员工出行问题,播州区人大代表罗明乾提出“关于优化调整播州区城区公交线路的建议”的提案。后经过优化城市公共交通,播州区现已达到公交车93辆,开通线路15条。
安顺市作为黔中重要城市,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日益突现。近日,安顺市成功申报国家“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走进安顺百灵虹湖湾小区,记者看到,海绵城市理念设计项目随处可见,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方式,实现自然渗、滞、蓄、净、用等多种功能,实现水循环利用。“一下大雨就不敢出门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小区居民刘立华说。
曾经,安顺许多老住宅小区还是有名的城区“看海点”,大雨淹、小雨涝;车辆熄火,行人涉水是常见的场景。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这样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近年来,贵州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法,在产业带动下,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化转变,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通过一系列举措,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下”也要“过得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静
编辑 余昌旭
二审 冯倩
三审 李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