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债高峰期到来 房地产业收并购大幕开启

来源:城市金融报 发布:2022-02-08 14:00:16

2021年四季度以来,随着偿债高峰期到来,越来越多房企开始通过出售资产及地产项目来避免违约。

1月25日,中国海外发展发布公告称,将从雅居乐和世茂集团手中收购广州利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利合”)合计53.33%股权,交易对价36.88亿元。

前一天,雅居乐和世茂集团已分别发布交易相关公告。雅居乐所属26.66%股权交易对价为18.44亿元,中海支付13.8亿元现金并承接4.64亿元债务;世茂所属的26.67%股权交易对价18.45亿元,中海同样需要承接4.64亿元的负债。

通过这一交易,世茂和雅居乐不仅处理掉一部分债务,还获得相应的流动;中海通过收购扩大在广州利合的权益,可以获得更大收益。而且根据监管部门出台的新规,收购所需资金不会计入三道红线考核。

2021年四季度以来,随着偿债高峰期到来,越来越多房企开始通过出售资产及地产项目来避免违约。除世茂和雅居乐外,融创、佳兆业、奥园、中南、禹洲等房企也加入出售资产大军中。

多个房企及金融从业人士认为,房地产行业收并购才刚刚开始,2022年规模和范围或将进一步扩大。

出售资产

广州亚运城项目总建筑面积582万方米,计容面积438万方米,其中住宅520.8万方米,商业20.8万方米,此外还有3.2万个车位。总货值869亿元,已售货值为640亿元,剩余可售货值为229亿元。

根据世茂发布的公告,截至2021年底,广州亚运城项目净资产为29.12亿元,2020年和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24.35亿元和29.85亿元。按照净资产计算,世茂和雅居乐出售项目股权价格的估值在2.3倍左右。

如从2010年首次开盘算起,广州亚运城项目已经走过11年,世茂在项目的利润为23.28亿元,已收回投资

2009年12月,富力、雅居乐和碧桂园以255亿元价格获得广州亚运城3781.53亩土地,随后三方成立广州利合作为项目公司,其中富力持股34%,雅居乐和碧桂园各持股33%。

2010年,广州亚运城项目引入世茂和中信地产,当年底,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富力、碧桂园、雅居乐、世茂和中信地产分别持股20%。

2017年前后,富力退出项目,中海接手中信地产在项目的股权。碧桂园、世茂持有项目的股份上升至26.67%,雅居乐持有项目26.66%股份,中海持有项目20%股份。2022年1月25日的这次股权变动后,中海在项目持股比例上升至73.33%。

此前,世茂已经以20.86亿港元价格出售香港物业,以10.6亿元出售上海黄浦21街坊项目;包括上海世茂广场、深坑酒店、深港国际中心在内的另外30多个项目也已经摆上货架。

多位接世茂人士表示,期就一系列项目出售正在与买家洽谈,进度也各不相同,一些优质资产、对价相对较低的交易会优先成交,类似上海世茂广场、深圳深港国际中心等交易金额较大的项目,流程较为漫长。

1月10日,雅居乐发布公告称,2021年下半年以来,先后以28亿元总交易对价出售14项非核心物业;1月24日,万科发布公告称,计划以1.24亿英镑出售位于英国伦敦的一处物业。

融创中国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出售项目,将南通、合肥、常州、武汉等项目出售给合作方,据此前融创提供的资料,2021年四季度以来,融创通过出售项目和资产累计获得300多亿现金。

2022年开年,华润万象生活先后以10.6亿元收购禹洲物业,以22.6亿元收购中南服务。而2021年,物业管理领域早已经发生数起收并购。

鼓励

2021年12月20日,央行和银保监会要求,鼓励银行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2022年1月13日,央行再次强调要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根据监管要求,并购贷不计入三道红线考核。一家房企负责人表示,对于民企来说,即便是并购贷不计入三道红线,但会加重企业的杠杆和风险,加速流动风险提前到来,所以大部分民企不会考虑收并购。

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合营或联营项目中的另一方出现流动风险,导致合作项目开发建设受到严重影响,才会出手将项目接过来,尤其是承债式收购,需要尽快将杠杆降下去。

此外,对收并购的金融支持也在逐步加大,已经有保利发展、招商蛇口、华侨城等多家央企以收并购名义发行债券,部分银行机构也针对房地产收并购项目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期浦发银行计划发行50亿元房地产并购债。

一家股份银行信贷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银行都有针对房地产并购的融资额度,每一起符合条件的收并购都可以申请,“但是有一定门槛,不是任何一家房企都可以申请”。

上述房企负责人直言,房地产收并购是国企和央企唱主角,目前这一行动已经启幕,只是还没有出现结果,“民企基本没有太大参与的可能,自身能力不允许,做了只能加重自己的危机”。

一家央企人士表示,早在2021年,主管部门就已经为他们布置相关任务,其中既包括进一步扩大地产主业版图,也包括做强做大非地产业务,“之前我们一直比较谨慎,下一步会有所动作”。

该人士透露,他所在公司收并购优先针对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因为前期参与,相对比较了解,积累一定收并购经验后,再将业务触角伸向非合作项目,“政策、融资都支持,但是作为企业也要结合自身能力”。

另一家地方国企人士表示,此前,他所在公司已经参与收购多个地产项目,其中既有从合作方手中收购股权,也有对非合作项目的收购,“收并购业务我一直都在做,所以轻车熟路,关键是选择好的标的,避免踩雷”。

机遇

对存在流动风险的企业来说,出售项目可以缓解流动紧张局面,避免债务违约,所以部分房企会拿出相对优质项目来出售。“现在大家流动都不好,你不好卖,我收购回来也不好卖,还占用资金”。“去化很好的项目,房企自己预售,也不会整售”,该房企人士表示,这一轮收并购更多集中在优质但变现较慢的项目和资产上,尤其是体量较大、占用资金较多的项目。

上述接世茂人士表示,世茂摆上货架的项目和资产中,有一部分属于绝版项目,比如上海世茂广场,作为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物业,“如果不是企业困难,是不可能拿出来出售的,这种资产,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交易”。

对于资金充裕的房企和资本来说,这是一次抄底资产的机遇。目前出售的资产和项目,价比相对较高,2022年为房企债务到期高峰期,变现资产成为多数房企避免违约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最谈的项目中,好多都是着急出手变现,报价还没有拿地价格高。”上述国企人士表示。

在他看来,如果标的是住宅,首选是区域,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即便是暂时去化较慢,未来也不愁销售;如果是三四线城市项目,去化是刚指标,去化速度超过两年的项目尽量不碰。

另一个核心指标是资产要干净,要看项目是否存在历史纠纷,用地、规划是否触碰红线,是否有隐形负债及应付款等。

如果是经营物业,地段、客群及收益率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但是上述国企人士表示,他所在公司不会收购经营物业,除非是条件极佳的项目。

一位香港资本市场人士表示,目前整体资金环境较之前有一定改善,但还不足以支撑房企依靠自有资金解决流动问题,出售资产是为数不多走出困境的途径,而且有政策和金融支持,“收并购是2022年房地产行业一个重要的标签,现在才刚刚启幕”。 田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