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龙河的古桥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发布:2022-04-11 12:53:51

□谢锐勤(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舒婷:《致橡树》

提起桂林,总会想到阳朔;提起阳朔,首先想到遇龙河;而提起遇龙河,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我首先想到古石桥,它们虽与中国四大古桥无法相提并论,却别有一番味道。

名气最大的莫过于遇龙桥了,电影《刘三姐》的第一个镜头在这里开拍。遇龙桥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单拱桥,长36米,宽4.2米,高9米。桥拱倒影如满月,连远处的山峰与倒影也跑到满月中,里面也有嫦娥和桂树吗?历经六百年风霜雨雪,桥面的石板被磨得光亮,如同月光温柔而不刺眼。桥两头被树木簇拥着,两侧长满翠绿的花草,遇龙桥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花桥”。藤蔓短的垂荡在桥洞里,成为天然的门帘;长的斜垂到水面,似少女轻吻清波;风儿吹起,揭开古桥的面纱。咀嚼刘三姐的爱情,连缠绕的藤蔓也带着亲昵的情思。桥边,村民有的在闲聊、喝茶、哼曲子、嗑瓜子,有的在看书和做笔记,有的在闭目养神,这是遇龙桥边独有的生活吗?

富里桥造型最美,也建于明代,单拱桥,长30米,宽5米,高10米。富里桥高高拱起将河岸撑开,好像一张满弦的巨弓,似乎松开两岸就要骤然合拢,这是常胜老将军的神器吗?桥下随意横陈两张竹筏,筏上散落树叶,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懒散,缓和了满弓的紧张气氛。黄狗斜坐在桥最高处石板上眺望远方,目不转睛,它是在欣赏醉人的风景,还是等候耕归的农人?桥两头各有一棵古树,远看如两朵浮云低垂,两滴淡墨泼出空灵意境;近观粗干中空而皮多筋,枝条蜿蜒活像一幅群龙闹桥图。两棵古树如同一对天造地设的情侣,贴着桥,恋着桥,默默对视,一块块石板是一页页情书,传递着它们的绵绵爱意,它们在此相恋多少世纪了?

最古老的是仙桂桥。仙桂桥始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单拱桥,长25.8米,宽4.16米,高2.2米。桥位于阡陌之间,紧贴水面,流水湍急,喧闹千年。石面爬满毛茸茸的苔藓,石缝长满娇巧的小草,也许那不是野草,那是仙桂桥染色的胡须。桥下水草顺着水流舞动出万千身姿,鱼儿则调皮地穿梭于水草之间,鸭子三三两两的嬉戏,“嘎、嘎、嘎”欢叫,别有一番“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情趣。桥边是正开万点黄的桂花树,鸟儿也在枝头唱歌,附近还有一池怒放的荷花,风儿吹过,桂花与荷花的香气盈满周身,为古桥带来年轻且清新的气息。老农坐在田头一手拉着黄牛,一手扶住水烟筒猛吸。眼前的生机勃勃不就是一首自然协奏曲吗?

相比身处城镇交通要塞或大江大河大湖的桥,遇龙河的古桥被阳朔可爱的馒头山和葱翠的田园所包围,生态更美丽;相比乡野平淡无奇或荒废破败的小桥,遇龙河的古桥历史更悠久、造型更优美、人居更和谐;相比中国四大古桥的雄伟或精美,遇龙河的古桥更富有生活气息、野趣与活力,有它们所不及的熨帖与亲切。仿佛从河边长出来,生机勃勃,自自然然不僵硬,大大方方不扭捏,相亲相爱,成为遇龙河的好伴侣。仿佛是村庄的守护神,安安静静不喧闹,实实在在不浮躁,一如既往地支撑起两岸的生计,成为村民的老朋友。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山水的可爱、桥的温和与人的散淡相融合,似乎专属于阳朔这片土地,也不知是山水与桥的亲密滋养了村民的悠然,还是村民的平和滋养了山水和桥的贴心?在古桥边吃午餐,姜葱炒土鸡浓香紧致,蒜蓉炒油菜花清香爽脆,清蒸荔浦芋头甘香软甜。饭后泡一壶茶,躺在竹椅上听河上传来的山歌,我也成为阳朔的山野村夫了。“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不经意间就遇见了喜欢的自己,究竟是古桥进入了我的心中,还是我进入了古桥的怀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