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宝,一名不只懂保险的理财博主
最近看了个基金经理的对话采访,说到他们这行的一个难点/痛点,挺有意思的——
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
(资料图片)
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在市场行情很好,各种股票起飞的时候,发行新基金,很好募集资金。
因为市场的赚钱效应好,很多人都想冲进去分一杯羹,看到有新基金会更想冲。
就比如2021年的行情,一季度的时候一度站上3700点,投资者纷纷“借基入市”,爆款基金频现市场。
2021年一季度共成立了419只基金,合计发行规模1.07万亿元,占到了全年的36%。
其中有19只还是百亿基金。
但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这可麻烦了,喜忧参半。
虽然基金是发行成功了,钱也募集到不少,但不敢随便下手买。
因为市场随时可能调头向下,拿着投资人的钱高位站岗后,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把坑填回来,很容易被骂。
以2021年一季度的新基金为例,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2月3日,上述419只成立在高点的基金中有265只收益为负,超六成了。
19只百亿级爆款基金中,有15只的基金净值低于1元(亏本)…
反之,在市场行情不好,各种股票都在跌跌不休的时候,要想发行一个新基金,难度就会很高。
因为市场上的股票大多都在跌,没什么人赚到钱,更没什么人想把钱在这个时候投到股市里。
但对于基金经理,这个时候如果能募集到资金,想在未来做一个还不错的收益成绩,难度不大。
因为遍地黄金坑,更容易抄到底、赚到钱。
比如wind做的一个统计,在2018年8月基金发行遇冷期那会,发行了52基金。
在那会儿认购并持有1年的话,算平均收益率,有6.49%。
持有3年的话,平均收益率有110.82%
这就是基金经理所说的,好发行基金的时候不好做收益,不好做收益的时候却好发行基金。
……
基金经理如此,其实想想我做保险也是如此,尤其是健康险中的重疾险。
最愿意接受重疾险的人群是哪些?
在医院躺在病床的人,这个时候恨不得身上有个几百上千万的重疾保额。
谁要是能在这个时候给他卖一份100万保额的重疾,别说保费要1万了,就算是10万他都愿意,绝对不嫌贵。
但遗憾的是,这个时候已经丧失投保资格了。
别说是重疾险,连有些156块钱的意外险都不愿接受承保
反之,重疾险最难卖给谁?
是身体健康,符合投保条件的年轻人,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
重疾险那十几条健康要求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大多数都能直接通过,连智能核保都不用点。
什么结节、乙肝、脂肪肝,就俩字儿:罕见~
但这个时候也是他们最不愿意买重疾险的时候,因为身体正健康呢,通宵玩一晚上第二天也不会多难受。
“买重疾险?别傻了,我一年到头连感冒都得不了一次,买重疾险那不是明摆着给保险公司送钱嘛
”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意识到问题没这么简单。
醒悟得早的,能在身体出现异常前挤上重疾险的车。
比如虽然体检发现了一些小毛病,但还能通过保险公司的核保,把问题如实告知了,保险公还愿意承保。
醒悟得晚的,比如已经有肺结节、乙肝大三阳、重度脂肪肝的,基本就跟重疾险无缘了。
当然,我认为以上两种情况都还好,能不能买当场就能确定,至少痛快。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一种,可以承保,但有附加条件。
比如有些体检查出[乳腺结节]的,核保结论是[除外承保]。
意思是可以投保,但明确告知,这份重疾险就不保咱乳腺相关的问题了,而且费用不减。
这就难受了,像乳腺癌是女性的高发重疾,本来查出乳腺结节,怕的就是乳腺癌,现在却被除外承保…
往往这个时候,投保人都很纠结,感觉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
买了觉得有点亏,凭什么花一样的钱,我的保障内容要少一块…
不买呢,有了这个核保经历,知道投保是个双向选择,不是花钱就行,担心以后有点别的问题更买不上了。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相信看到除外承保条件的人,绝大部分都想回到体检查出异常前趁早上车
所以啊,做保险的跟基金经理有类似的苦恼,
好买的人不好卖,好卖的人不好买。
当然,相比基金经理,保险人有个比较好做的生意,就是给儿童配制保障方案。
一方面爱子心切的情况比较多,很多父母自己连个156的小蜜蜂意外险都不舍得买,却愿意花几千上万块给孩子买全套的保障。
另一方面孩子刚出生,大多身体状况比较好,各种健康险买起来很轻松,健康告知轻而易举就通过了。
再加上孩子的保险保费比较便宜,尤其是跟成人的对比后,会感觉给孩子买保险很划算。
所以,在线下卖保险的一些业务员往往喜欢从身边亲朋的孩子切入。
看谁家生小孩发朋友圈了,找个理由上门搞搞业务,成交概率很高
害,看到基金经理吐槽,我也跟着吐吐苦水。
最后插播一件事——
明晚8点直播,说一个提高养老金的“秘诀”。
让你交一样的钱,未来领更多的养老金
戳下面按钮约↓
本文版权属于《荔枝保》微信公众号(lgbaoxian),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及二次修改。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dukept@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小宝精选保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荔枝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