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大家谈丨“惠民保”不会陷入“死亡螺旋”

来源:保契微信号 发布:2022-03-22 19:33:36

保契大家谈

今年全国两会上,“惠民保”成为一些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这一定位于“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产品广受关注,实属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代表委员们对这一新兴事物关心有加,谈问题的有之,话担忧的有之,提建议的有之,令业内颇感欣慰——虽然“惠民保”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大家的意见建议都是建设性的,初衷只有一个:希望它扬长避短,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老百姓(603883)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众说纷纭中,有一种观点赚足了眼球。有专家认为,“爆炸式”增长的“惠民保”,呈现粗放发展态势,如果处理不好,将陷入死亡螺旋。

毋庸讳言,“惠民保”确实存在与生俱来的短板和不足,这是“惠民保”粗放发展的根源之一。但经过与市场参与各方的深入交流,我们逐渐摸透了他们的“心理学”,各方之间的博弈已然形成一种极其微妙的、极难打破的“动态平衡”,而这正是“惠民保”得以发展下去的隐形有力支撑。

笔者认为,“惠民保”不会陷入“死亡螺旋”,但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为自身发展不规范招来监管重拳。

01

“惠民保”不是“相互宝”

专家认为,“惠民保”最大的潜在风险是“逆向选择死亡螺旋”,网络互助平台纷纷关闭就是明证。

笔者认为,逆向选择风险确实是“惠民保”面临的很大潜在风险,这也是所有保险产品共同面临的风险。没有一个保险产品十全十美,只要有漏洞存在,就一定会引来“有心之人”钻空子。

“惠民保”的不足在哪里?一个产品,针对不同群体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费率?这确实很像“相互宝”等互助产品简单粗暴“一刀切”的特点。但“惠民保”本质上仍是商业保险产品,与互助产品截然不同。它有一定程度的大数据积累,经历了较为严谨的精算过程,背后有包括研发、营销、理赔等专业人员在内的业务团队操盘,风险这根弦永远是紧绷着的,底线是永远要守住守牢的。

同时,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很多地方已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既往症等群体推出了不同版本的产品,设置了不同的保费价格和保险额度,这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是大势所趋。

02

“惠民保”类似低配版“百万医疗”

“惠民保”从诞生之初起,“低保费、高保额”就是其营销的利器,助其迅速做大规模,爆红网络。然而,进入的低门槛,通常都伴随着退出的“高门槛”。

和很多保险产品一样,投保容易、理赔难也是“惠民保”的特点。看似这个也保、那个也保,但在复杂专业的保险条款加持下,“这个不赔、那个不赔”并不少见。

同时,即便真正到了能“赔”的环节,消费者往往有“口惠而实不至”的感受。

惠民保的投保门槛较低,但理赔门槛却较高。目前,多数惠民保的免赔额一般是2万元。也就是说,住院医疗费在基本医保报销后,还要扣除2万的免赔额,才能报销。

比如,在“北京普惠健康保”中,虽然医保目录外住院个人自费费用,最高可赔付100万元/年,但健康人群需满足2万元的年度免赔额、特定既往症人群需满足4万元的年度免赔额后才可获得赔付。同时健康人群赔付比例为70%、特定既往症人群赔付比例为35%。

而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职工医保次均住院费用为11888元。

对投保人来说,真生了大病,能够通过“惠民保”报销的医疗费可能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多。

因此,即便有些人通过逆向选择成功投保,保险公司依然留有“后手”。只不过,这个“后手”并不那么光彩,也并不只是为“逆向选择者”准备的。

03

“惠民保”更像是保险公司的获客工具

专家认为,统一保费的特征将使“惠民保”逐渐失去年轻参保人,并且价格提高后将会逐渐失去“惠民”的特征。

能看得出来,专家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心里也是挺矛盾的,透着无奈。

一句一句看。据笔者了解,很多年轻人投保“惠民保”,一般是基于“花小钱,防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初衷。从这个层面讲,“几杯奶茶钱”的营销策略用在年轻人身上是成功的,要相信他们的保险意识。

对保险公司来说,“提价”的动力并不足。专家给出的数据显示,2021年,18个省份“惠民保”保费收入50亿元。

合计“50亿元”,相比一些保险公司每年千亿以上的保费收入,相比整个寿险行业万亿元级的保费收入,实在是微不足道。

实际上,保险公司并不指望通过“惠民保”来赚钱,也不能通过“惠民保”来赚钱。踩着“惠民保”低门槛进来的大量宝贵“信息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多次“发酵”,才是保险公司趋之若鹜的终极目标。

再来看专家给出的理赔数据,2021年,18个省份“惠民保”理赔金额29亿元,获赔人数38万人。无论是相比行业千亿元的理赔支出,还是相比“惠民保”1.4亿人的投保人数,这些数据同样都显得太小,不会对保险公司业务发展造成质的影响。

笔者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甚至期待有客户“理赔”,钱能“赔出去”,有人直言:“赔出去,公司还能做做宣传。”这样的话让人听了很不舒服,但从一个侧面表明,“惠民保”并不是某些保险公司的“心头肉”,更像是获客和宣传的工具。

实践出真知,碰撞出“火花”。

业内的关注,大家的关心,都是为了让行业真正回归保障本源,践行保障初心,把“惠民保”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做细做实。

还是那句老话,希望“惠民保”越来越好!

< END >

BaoQi

投稿邮箱

baoxianqiyue001@163.com

微信交流

JZF012188

版权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文本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保险公司